Login

1285467814@qq.com 登录 |  注册 退出

行业资讯

最美家乡人 张仁极:埋首“番茄田”20载

  最美家乡人 张仁极:埋首“番茄田”20载深秋时节,寒意渐浓,太仓市双凤镇新湖村蔬菜产业示范基地里,张仁极正忙着给今年村里新建的大棚套上内膜。目前,基地里的第一批2万多棵番茄正在育苗。“目前来看育苗的效果比较好,接下来还有两批苗,预计元旦前完成移栽。”

  从退伍兵到“蔬菜经纪人”,再到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,张仁极扎根“番茄田”20多年,和周边农户一起改进种植技术、培育新品种,带动村民共同走上增收致富道路的同时,也让“新湖番茄”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响亮。

  新湖村是太仓有名的“蔬菜村”。张仁极是土生土长的新湖村人。1998年,他从部队退伍后回到村里不久,辞职跑起了蔬菜运输。“当时村里的蔬菜种植面积很大,产量也不少,但是销路不是很广。”发现了致富机会的张仁极全身心投入到蔬菜运输生意上,“白天去各个村里收菜,夜里通宵干活,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。”靠着在部队里磨炼出的吃苦耐劳精神,张仁极一点点拓宽了本地蔬菜的市场,在“蔬菜经纪人”的圈子里也有了一定名气。“哪个村的哪种蔬菜种得好,找谁,我心里都有数。”

  几年之后,新湖村成立惠民蔬菜专业合作社,村里看中张仁极多年从事蔬菜运输的经验,想让他带头把合作社的200多亩蔬菜大棚做上去。一番考虑之后,张仁极接受了村里的邀请,干起了蔬菜种植。

  说起新湖村的蔬菜,最有名的就是番茄。新湖村种植番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,当时,在新湖村第一代劳模蒋淑荣的带领下,村民们家家户户种番茄,不断改良品种、改进技术,打响了“新湖番茄”的品牌,上海、苏州的蔬菜商贩每年都会定期来村里收购。

  然而,随着时代发展,老一辈番茄种植户年纪越来越大,年轻人又大多不愿意种植蔬菜,“新湖番茄”的名声逐渐没落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村里找上了张仁极,希望他利用合作社集中经营的优势重新擦亮“新湖番茄”的名片。

  虽然做了多年的“蔬菜经纪人”,但自己种蔬菜,张仁极也是头一回。刚进大棚,他两眼一抹黑,什么都不懂,一切都要从头学起。为了不辜负村里的希望,张仁极不分白天黑夜,钻到蔬菜地里观察,对着书本一点一点学,同时向村里的“种菜专家”和“老把式”请教。

  20多年里,张仁极每天忙碌在蔬菜大棚里,施肥、除草、杀虫,研究新品种,改良种植技术,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星空体育。“番茄从10月中下旬开始播种,经过育苗、移栽、授粉、整枝等各个环节,到第二年6月份采收,中间每一个节点都要非常仔细,不能出一点差错。”在生产关键时期,张仁极几乎吃饭睡觉都在蔬菜大棚中。

  多年的埋头苦干,让张仁极成了番茄种植的行家里手。他在几十个番茄品种中,引种了一种适合新湖本地生长的品种“东圣一号”,这个品种的番茄无农药残留、口感好,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喜爱。今年,新湖村以“东圣一号”番茄为样本申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。

  2018年,新湖村启动蔬菜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,陆续建成投运核心区总面积300多亩的现代化大棚。张仁极和合作社的同事们一起,改造塑料大棚、上新“水肥一体化”设备、建成新型日光温室,让蔬菜大棚的面貌彻底翻新,同时还为基地添置了一组蔬菜起垄、播种、采收、植保、除草等机械设备。

  “过去种菜,农民靠的是两条腿到处跑,管理大棚完全靠经验,有了这些机械化装置,种菜轻松多了。”张仁极说,他最近正在试种秋茬番茄,希望把番茄生长周期的空白填补上,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。

  蔬菜既要种得好,也要卖得好。张仁极充分发挥自己在蔬菜运输行当摸爬滚打的经验,积极开拓批发市场、食堂商超等各种销售渠道,同时他还借助互联网的东风,在网上建立线上销售平台,把新湖村的番茄推广到更远的地方。目前,新湖村蔬菜基地的番茄亩均效益可以达到2万多元。

  这几年,村里陆续来了几批农业委培生,他们懂知识、有技能,对番茄种植也很感兴趣。张仁极发挥“老把式”的传帮带作用,带着这群年轻人每天扎根在大棚里,指导他们学习如何种植、经营。“发展现代化蔬菜产业仅仅靠我们这些老人是不行的,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,继续做大做强新湖村的番茄产业。”张仁极说。

导航栏目

联系我们

热线电话: 15940539143

电子邮箱: 1285467814@qq.com

公司地址: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陵东街道西窑村(西窑建材交易中心五金园A7-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