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不止于卖菜在不被定义的“菜市”看见杭州人的生活从2024年起,我们很难再“定义”西湖区的农贸市场。它可以成为周边居民和游客的生活方式一种,有空就来坐坐。
这里不仅有精致的装修设计,也能享受到不重样的购物体验:能买东西、逛市集,也能吃早餐、喝咖啡、打卡网红餐厅,甚至还能逛书店、在“共享厨房”做菜……
杭州市西湖区的农贸市场,正在用一次次生动的变革,展现着丰富的多样性和个性化,映衬出西湖人的生活常态。
从“农贸市场”到“西湖·东山集”“文二菜市”“蒋村柿集”,西湖区农贸市场“爆改”之后,名字都时髦起来。
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农贸市场,“杂乱”是挥之不去的刻板印象。而走进现在西湖区的“网红菜市”,“整洁”“明亮”已经是“门门张”了。
“买菜”依然是农贸市场最重要的功能,也是城市烟火气的最佳体现,蔬菜水果、肉禽蛋奶都是生活中的硬需求,各家农贸市场“八仙过海”,将这样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生机勃勃。
东山集“爆改”之后,巧妙地融入了文化元素与现代化设施,市场内设有中央空调系统,确保室内温度适宜。西湖鱼亭——杭州唯一一个能够买到西湖鱼货的菜场摊位——引入了恒温、过滤及水循环系统,让西湖鱼最大化保持新鲜度。
而文二菜市在区域划分上更为细致:A馆主营蔬菜、水果、熟食和副食,B馆主营肉类、水产、生鲜,档口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区域,每一块区域都有自己的主题色,配合灰色的花岗岩台子和原木色的外围。
最近完成升级后的古荡菜市又“卷”出新高度,以风的建筑风格崭新亮相。不仅在每个摊位上设置了电子屏,显示当日菜品的各类信息,大厅里还新增了无障碍垂直电梯。
“现在光线和卫生都比以前好多了,你们来买菜舒服,我们做生意也做得惬意。”在东山集二楼卖蔬菜的王大姐说,“原来买菜就是完成任务,现在有的逛。”
不要小看这些硬件上的变化,不仅有效地提升了购物体验、延长了市民的停留时间,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,原先下午就开始冷清的市场,变得“好逛”起来。打开社交平台,“逛菜场”经常是热门词条,小红书的笔记中,形容“菜市场”短语是“治愈”和“美好”;豆瓣“菜市场爱好者”小组超过了16万人。
西湖区的农贸市场正在拥抱这样的变革,从换一个有意思的名字开始,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,开始构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。
前几年,在农贸市场喝咖啡还是件新鲜事;而现在,“咖啡馆”快要成为西湖区农贸市场的“标配”了。
除了咖啡馆,农贸市场要保障周边居民“一菜一早”的消费需求,开出成排或成片的早餐铺子,从包子、油条到水饺、面条应有尽有。农贸市场改造过程中,还会给市集留出空间和硬件配套,方便举办市集等时令性的活动。
美食档口更是争奇斗艳:东山集的望江面馆、三大碗,文二菜市的方老大面馆,一到饭点,每一家面馆都要等位;知味观、粤菜馆、烘焙店、炒货店乃至西餐馆、网红餐厅也纷纷落户农贸市场。
东山集一楼角落里不到2平方米的小店“碗里香”,卖的是杭州传统小吃。1.5元一个的牛肉生煎汁多皮脆,5元一碗的牛肉粉丝肉多汤浓,开店几个月来,好评如潮。负责人翁琪介绍,店名“碗里香”取自杭州话“屋里香”的谐音星空体育官方app下载,就是想让大家感受到家里的味道。
“我们每天上午都非常忙:一大早开店,先是年纪大的熟客来一波;然后就是学生、上班族来一波;再然后是家庭主妇、游客等人群。”翁琪原来曾经就职于杭州一家知名黑珍珠餐厅,侧重于餐饮产品研发,还是第一次在农贸市场开早餐店。从高档餐饮到亲民路线,“碗里香”对他来说也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试水。
这几个月来,“碗里香”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调整。由于有着专门和牛供应链优势,“碗里香”的性价比特别高,吸引了很多回头客。“我觉得能够回应民生需求,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。”翁琪说。
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也吸引了许多餐饮在这里进行新场景、新模式的探索,营造着健康安全、好吃不贵的“社区餐饮”氛围。
杭州小有名气的西餐品牌Mamala就在文二菜市B馆开出了一家小酒馆Mamala bistro,汉堡、海鲜、肉类、小菜、酒水一应俱全。虽然地处热闹的农贸市场,整体装修安静文艺又清新,室外的几张桌椅随意摆放着,颇有些异国情调。
负责人JO姐说,开业几个月来一直在研发新菜,经营模式不同、消费对象不同,菜品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着调整,价格也更为亲民。
杭州入冬以后,Mamala bistro推出了当季特色“酸汤牛肉锅”,其中雪花牛肉是就近在文二菜市选购的新鲜食材。在西餐厅吃暖锅这样的“混搭”竟然一点都没有违和感,一经推出就成了“爆款”。
除了融合Mamala几家店的特色菜之外,文二菜市这家店更加注重创新和创意,厨师们都是90后和00后,充满想象力,乐于研发新菜,贴合潮流,这与文二菜市打破刻板印象的理念不谋而合。
2024年12月,东山集的B区和C区开放,给周围居民带了不少惊喜。穿过东山集的“菜市场”部分,像是走进了一个小型“综合体”:面馆、知味观、咖啡馆、蛋糕屋、自行车专卖店和修衣修鞋的便民点……衣食住行用一应俱全。
阮阿姨回忆“老底子”的农贸市场,也是什么东西都有,是无所不包的“大杂烩”。随着时代进步、城市发展和专业化分工后,很多业态搬离了农贸市场,人们的购物渠道也更加多样化,农贸市场在日常生活中占比越来越小。现在的“东山集”不仅有老底子逛市场的亲切感,而且更好玩、更有意思。
在东山集相关负责人山海雯看来,“东山集”是“自带大菜场IP的社区商业空间”,并以此来满足周边社区居民、来西湖边的游客的购物与体验需求。
对于被称为“网红菜市”,以及“网红餐饮”落户农贸市场,山海雯并不十分认同:“我们想要的不是一时吸引流量的‘网红’效应,而是要把‘网红’变成‘常红’,首先是要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社交聚集地,还要吸引更多的游客,扩大我们的服务群体。”
新年前,东山集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新春市集,卖蔬菜的王大姐“出摊”卖起了老家的香榧,一边晒太阳,一边招呼着老客户来尝尝今年的新果。
“来信咖啡”的小邱正等待着春暖花开的时刻,“我特意设计的落地窗,到时候把落地窗都打开,桌椅放在外面,晒晒太阳吹吹风,再喝杯咖啡,很惬意的。”
热线电话: 15940539143
电子邮箱: 1285467814@qq.com
公司地址: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陵东街道西窑村(西窑建材交易中心五金园A7-6)